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,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昆山农业极不平凡的奋斗征程。40年来,从人畜劳作到现代机械,从单一种植到多元经营,从种田能手到职业农民,从喇叭喊卖到网上销售……勤劳勇敢的昆山"农业人"务实创新、开拓进取,开辟了一条独具昆山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道路。

近年来,市农委先后承担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、耕地轮作休耕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等国家、省级试点,先行先试,形成了能推广、可借鉴的"昆山方案",轮作休耕得到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栏目宣传报道,巩固成果,乘势而上,2018年成功争取"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"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;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稻麦)基地、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、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等多个"国家级牌子";成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(阳澄湖大闸蟹)优势区;昆山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在全国281个示范区中名列第四。

"新农人"当家,激发"创新创业"活力
新型职业农民姚科伟
稻香节亲子游戏
美丽生态牧场---昆山麻鸭保种场

作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,昆山围绕农民"身份"到"职业"的转变,不断探索,敢于创新,成立了全国首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——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和苏南首个新型职业农民协会,形成"政府主导、部门专司、市场运作"的良好培育态势。创新开展"免费"高等成人学历教育,帮助92名农民提升了学历;招收培养现代农业专业定向委培生4届共计123人,实施社保补贴机制,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补贴资金129.9万元,25家用人单位与399名新型职业农民受益;制定《乡土人才(农业技术类)评选实施细则》,评选首批农业技术类人才19名,每人奖励5万~8万元,建立了"教育有资助、社保有补贴、创业有扶持"的发展机制,培养了一批"爱农业、懂技术、能创新、善经营"的新型职业农民,解决了"谁来种地"问题,实现了"种好地"结果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24人次,认定"持证"人数1083名,占苏州总人数的1/3。1人获全国"风鹏行动·新型职业农民"项目资助,1人获评"苏州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",12人获评全省首批乡土人才"三带"能手、新秀。玉叶基地成功入选"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"。

联合收割机收货现场
"生产端"发力,服务"美丽昆山"建设

保护生产空间资源,建设永续"生产端"。实施优质水稻、特色水产、高效园艺、生态林地"四个十万亩"保护和发展,落实农业"两区"划定,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5万亩,其中水稻10万亩、小麦5万亩。全面落实淀山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。全面完成"大棚房"问题专项清理整治。

优化田园生态环境,建设美丽"生产端"。落实"美丽昆山"农业环境整治任务要求,启动"美丽田园"建设"三整治五提升"行动。在苏州"三沿"环境整治(绿化及农业环境整治)专项考核中连续两年获评第一。开展"农业重点工程三年行动",全面推进6万亩现代农业(渔业)园区建设,配套种植养殖氮磷生态拦截、水质净化功能设施和监测系统,常态化实施4万亩生态轮作休耕,让循环链条"转"起来。

提升设施装备水平,建设高效"生态端"。大力发展大马力拖拉机、高效收割机、复式作业插秧机,重点引进推广小麦条播机、高地隙植保机、热泵型烘干机等装备,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由2015年的87.1%上升至92.6%。建成粮食产地烘干中心14个,产地烘干能力达70%以上。规划提升建设梅山猪生态牧场、昆山玉叶智慧农业产业园、市属张浦姜杭基地现代生态智慧大棚。

"供给侧"改革,打造"产业兴旺"格局

建设现代园区。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建设,提升全市农业市场化水平。全市在3块国家级农业园区牌子的统领下,建成各类综合性优势产业园25个,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3家(其中省级以上7家),形成了优质水稻、特色水产、高效园艺三大主导产业和阳澄湖大闸蟹、巴城葡萄、淀山湖黄桃、锦溪大米、姜杭蓝莓等"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"产业集群的特色化发展。

拉伸产业链条。以产供销一条龙,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农业电商发展,打造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。试点示范千亩"稻田+"综合种养,建设淀山湖、周庄等稻米产业园,实现优质稻米"全程不落地"生产。推出"昆意农"地产农产品微商平台,120个地产优质品牌农产品入驻;支持新型职业农民"蟹卡网"等电商平台发展。全市有东阳澄湖村、姜杭村2家"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",农产品网络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的经营户超过10家。2018年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超4亿元。

打响产业品牌。实施农业品牌战略,提升"一粒米、一只蟹、一篮果、一束花",助力农民增收,提升"获得感"。昆山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"昆味到"正式亮相,全市"三品"认证农产品395个,"淀佳"玉米、"巴城葡萄"入选江苏省农产品品牌目录;苏州名牌"上膳源"有机蔬菜进驻上海盒马鲜生;苏州地产优质大米金奖"谷中来"实现订单生产5000亩,逐步形成"全市一张名片+区镇一批名牌"高效益发展。

拓展产业功能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,加快创意休闲农业发展,推进打响一个品牌、创意一批产品、提升一群典型"三个一"行动,"多点培育"创意休闲农业示范点,"串珠成线"农业旅游精品线路,"乡伴好时光"十大农事节庆品牌效应不断增强。姜杭村获评"中国美丽休闲乡村""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",朱浜村获评"省休闲农业精品示范村",上膳源有机体验园、玉叶蔬果主题创意农园获评"省级主题创意农园"。2018年全市118个休闲观光农业主体实现营业收入超8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