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/ 新闻动态 / 热点专题 / 往期专题 / 依法行政

昆山“357”模式提升基层依法治理精细化水平

时间: 2022-12-01 14:59 来源: 昆山市司法局 访问量:
【字体:

昆山市以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为目标,坚持党建引领,深化“三治融合”,丰富“五社联动”,聚焦“七个微服务”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。

一是“把脉画像”育典型,分层分类深化“三治融合”。坚持清单式谋划定向,分类式施策管理,加快推进基层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融合”。发布《关于推进城乡社区分类共建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围绕社区“要什么、有什么、做什么”等问题,建立城乡社区治理精准化分类指导机制,以分类施策的治理精度,提升社区服务温度和社区品牌亮度。根据各社区的发展历史、辖区资源、居民需求等特征,将昆山350个城乡社区分为普通商品房社区、老旧社区、动迁安置社区和综合特色社区等4种城市社区类型,以及传统(特色)乡村和新型(融合)乡村等2个农村社区类型。精心编制问题需求、公共服务和治理资源3份清单,明确治理方向与关键重点。例如,以商品住宅小区为主形成的社区,硬件设施较完善、居民整体素质较高,但邻里关系淡化。高新区创新推进“红管先锋”项目,以社区内的“公共法律服务站”“法律援助联络点”“法治民意直通车”“法治文化圈”等站点建设为抓手,推动服务多元化,提升居民参与度。反之,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则积极发挥“熟人社区”优势,重点关注对困难、老年、特殊人群等多元服务,提升居民幸福感。采莲新村依托业委会、物业管理中心、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载体,组织20多名居民志愿者成立“邻里守望”队,为居民提供政策宣讲、议事协商、矛盾化解、普法宣传、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,成为昆山老旧社区创新治理的范本。

二是多元互联强资源,“五社联动”激发全新活力。在常住人口达300万规模的昆山,许多只有“八九杆枪”的社区普遍面临“小马拉大车”的难题。昆山立足自身现状,探索建立社区、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社区志愿者、社会慈善资源的“五社联动”机制,不断丰富基层服务治理资源。联动法律援助、社会救助、慈善资源及司法、工会、群团组织力量,实现资源共用共享,力争实现特色社会工作站(室)全覆盖。尤其针对困境儿童家庭开展多重关怀帮扶,推动“点亮希望·伴你成长”服务项目全面落地,建立一户一档案,通过个案处理、小组协作、社区兜底,为全市困境儿童及家庭撑起一张社会扶持网络。发动社区党员认岗领责,建立“战疫先锋”“星期天先锋”等志愿者服务队伍191个,广泛参与解决各类社区沉疴积弊。

三是精细发力提品质,聚焦做优“七个微服务”。对准群众“微需求”,集结专业化团队,链接区域化资源,提供个性化项目,围绕公共法律服务、矛盾纠纷化解、法治文化体验等,构建“15分钟便民生活圈”。针对信息“微梗阻”,研发“城事通”智慧平台,对接现有智慧物业、智慧社区、网格管理等有关服务功能平台,实现社区管理服务智慧化。结合社区“微改造”,实施城市公共空间“散点式”改造更新工程,激活城市小微公共空间。对标人居“微环境”,在各区镇农村创新开展“美丽庭院”星级户创建,目前已评选出五星级“美丽庭院”近千户。赋能物业“微治理”,全面梳理排摸396家备案物业企业,将“红管先锋”服务项目评价实效与前期物业招投标管理、物业行业信用评价、评优评先等挂钩,定期发布物业服务质量“红黑榜”。实施养老“微试点”,建成启用昆山市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,推动“日照中心+老年大学+小微型机构”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,实现“老有所养”。提升残障服务“微标准”,注重精神障碍人群服务管理帮扶措施,率先印发《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实施办法》,构建“1+3+N”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,推动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覆盖,让特殊困难群体权益保障更加有据可依、有策可循。

相关附件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