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/ 信息公开 / 重点公开领域 / 政策文件及解读 / 政策解读

ksskxjsj/2021-00142
科教文卫其他
昆山市科学技术局
2021-11-30
关于《昆山市“十四五”科技发展规划》的政策解读
昆政办发〔2021〕136号

关于《昆山市“十四五”科技发展规划》的政策解读

时间: 2021-11-30 09:42 访问量:
【字体:

一、立足新起点,把握新形势,推动科技创新攀新高

“十三五”期间,昆山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,全市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大幅提高,科创载体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,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,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优化,人才支撑作用更加强化,区域协同创新持续深化,为昆山“十四五”期间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二、明确新站位,找准新方向,铸造县域科创新标杆

锚定全面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长三角一体化新布局、全面建成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2035年远景目标,今后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奋斗目标是:全市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,要素集聚功能和成果转化引领地位更加凸显,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显增强,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,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,基本建成引领突破的科技创新策源地、宜居宜业的科创人才集聚地、生态完备的成果转化首选地、区域协同的科创合作示范地,打造成为深度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“桥头堡”、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“强支点”,科技要素集聚、科创人才涌现、创新创业活跃、新兴产业勃发的科创之城。

——科技创新能力实现“新跃升”。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,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,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和技术标准,一大批产业技术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,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。到2025年,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.5%,年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数达到600件。

——科创人才队伍达到“新规模”。迅速出台更积极、更开放、更有效的人才科创政策,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。到2025年,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突破200人,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总量突破1700人,研发人员占比达到3.5%,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.2万人。

——科创载体平台集聚“新动能”。打造一批“国字号”重大平台、新型研发机构和双创基地,以提升科创载体功能带动企业创新发展、做优做强。到2025年,新增苏州市级及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36个、新型研发机构5个,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,科技企业孵化能力切实提升。

——新兴产业集群勇攀“新高峰”。深化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,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,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汽车、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。到2025年,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4000家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2%。

——开放创新能级实现“新突破”。深化院地合作、校企联合,勇当沪苏同城化的开路先锋,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格局,持续巩固提升对台合作优势,扩大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“走出去”建设海外创新中心、异地孵化器等平台。到2025年,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20亿元,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创新生态。

三、聚焦高科技,开拓新蓝海,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 

瞄准基础前沿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学问题,强化新显示、新智造、新医疗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数字等“六新” 领域重点技术的研发攻关,集中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和提质增效的技术短板,提供高水平技术供给,加快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“双链”深度融合,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 

四、融入长三角,开放再出发,打开对外辐射新局面

(一)加强沪苏优质创新要素导入

落实苏州市“一环三带”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,全面发挥昆山作为江苏对接上海“桥头堡”优势,积极承接上海科创中心、虹桥商务区、浦东“引领区”建设的溢出效应,支持沪昆毗邻区域开展深度科技合作,进一步完善沪昆科技创新券等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,实现与上海创新要素的高质、高效、精准对接。

(二)引领和融入长三角创新合作

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,以平台载体搭建为基础,全面推动科创资源对口对接、科技成果共建共享。加强“嘉昆太”协同创新核心圈。全面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。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。

(三)深入推进昆台创新融合发展

依托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,以创新思维打破科创资源壁垒,探索共建科创链接平台,推动创新要素跨城市双向流动共享,打造两岸科技创新交流、融合发展新示范。强化昆山试验区链接平台作用。

(四)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

着眼服务国家战略需求,重点关注“一带一路”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、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(昆山)创新中心、中白工业园(昆山)创新中心等建设,围绕产业升级需求,加强与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、乌克兰国立大学等院校开展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合作,不断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地区的双多边创新合作网络。

五、做强创新源,提供新支撑,形成创新服务新体系

(一)提升顶级平台创新策源力

开展高能级创新载体争创行动,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昆山创新发展,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、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,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,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。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储备。积极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昆布局。推进重大科技设施赋能。支持国家超级计算昆山中心发挥共享超级计算平台作用,积极承接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的先进计算及科学大数据处理业。深化名院名所名校科技合作。持续深化与中科院、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,着力提升昆山科技创新策源能力。

(二)推动新型平台集群化发展

聚焦新显示、新智造、新医疗等重点领域需求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紧密对接,逐步形成研发特色鲜明、产业支撑能力显著、多类型机构汇聚的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化发展态势。强化源头技术供给能级。以产业核心技术、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为重点。提高成果转移转化内生动力。引导龙头企业、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或创新创业团队等建设或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。加速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。畅通跨机构资源配置、市场需求对接、成果投融资等对接渠道。

(三)构建全链式科技创新服务

积极发挥省、市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带头作用,全面提升创新孵化、检验认证、知识产权、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各环节的协同创新和融合互促。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。聚焦现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载体,形成更加科学、规范和制度化的服务绩效评价体系。提升技术经纪人整合创新资源能力。突出技术经纪人在技术培育和转移中的牵引作用,支持其借助线上线下渠道发力,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各类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有效整合。进一步发挥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。鼓励科技服务平台载体完善软硬件设施,积极运用大数据、GIS、云计算等新手段提升科技服务的精度,构建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“一站式”服务,为重点企业成果转化、技术交易、仪器共享、协同创新等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吸引集聚一批“带技术、带项目、带资金”的人才、团队和企业。

六、攻关促落地,赋能活力体,创新梯度培育新模式

(一)聚焦活力激发,强化重大技术攻关协同效应

深化“揭榜挂帅”、定向择优、联合招标等新机制,充分发挥祖冲之在线平台信息快速展示、项目管理便捷精准的功能,健全常态化、动态化、可视化的技术需求发布机制,以需求侧为切入点精准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需求。鼓励开展联合技术攻关。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。鼓励企业制定新技术战略。

(二)聚焦能级提升,实施科创企业梯度培育计划

构建完善创新企业培育链条工作机制,深化“科创企业森林”培育,加强要素供给,强化精准服务,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开展科技赋能行动,不断壮大企业创新主体队伍,形成“龙头企业+中小企业+产业生态”的开放型、内循环新兴产业集群。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。深化科创企业“小升高”计划。深化科技企业上市培育。

(三)聚焦协同合作,支持企业开展异地研发合作

加强创新合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,支持重点产业领域龙头企业与科创活跃地区的创新企业、研发机构等共创技术开发合作新模式,加快培育一批以创新领军企业牵头,行业上下游、大中小、产学研各方面力量深度融合、面向市场的创新联合体。深化异地产业园合作机制。

七、构筑强磁场,营造新生态,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

(一)实施多层次人才引育行动

积极创建“院士之家”,深入实施昆山“头雁人才”工程、“双创计划”“昆玉”计划等针对性政策,以重点产业急需的紧缺技能人才、领军型高端科研人才、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为重点,定期发布紧缺人才和专业人才需求目录,为人才高效配置创造条件。持续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育。

(二)加快国际化科创人才招引

对标国际惯例,持续强化全球引才力度,进一步优化外籍人才创新创业环境,完善外籍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,促进全球科技人才要素在昆山自由进出,打造昆山国际人才自由港。创新国际人才引进政策。加强国际人才载体建设。

(三)完善综合性人才配套服务

坚持人才多元化、需求个性化、服务精准化,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效率,加强人才一站式、全方位、综合型服务体系建设,提升昆山对人才的吸引力、凝聚力。实现政策围绕人才提。实现要素围绕人才建。实现服务围绕人才做。

八、建设新城市,探索新应用,创造科技惠民新场景

(一)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,打造高品质现代城市

密切跟踪科创热点和智慧城市发展趋势,聚焦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,加强新型网络、智能电网、智能交通、智能市政等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建构,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社会治理高地。全面加强“城市大脑”建设。

(二)以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,让创新更好惠及民生

发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、昆山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,以数字融合创新试验为引领,构建新场景、创造新产品,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,加快构建全国一流的数字社会服务高地。丰富多元数字经济场景。

(三)以科技兴农富农为核心,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

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,以提升昆山农业“生态、融合、智慧、品牌”建设为重点,加快科技创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,促进农业质量、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。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。助力特色现代农业高效发展。

九、支撑重集成,服务全周期,拓展资源整合新能力

(一)铸造一流营商环境

深化企业加速成长综合激励计划,推行人才科创企业名录制度,对纳入名录的企业实施信用等级优先、常规执法检查减频降次、政务服务优先办理等优惠措施。在尊重市场规律和科创发展的前提下,探索开展“企业科技创新积分”管理模式实践,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,提供政策咨询、创业辅导、技术对接、知识产权维权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

(二)加强科技金融保障

依托昆山“综合风险池”建设,探索开展投贷联动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试点,适当提高科技信贷风险容忍度,放大“昆科贷”“苏科保”等资金的杠杆效应,完善与省“苏科贷”、苏州“科贷通”联动机制。

(三)优化土地空间保障

结合苏州产业用地更新“双百行动”,精准盘活低效闲置土地,放宽存量用地调整限制,提升存量土地二次利用效率。加快开发区、高新区、花桥经济开发区等土地“二次开发”,对重大科创项目给予用地政策倾斜。

(四)完善科创评价体系

认真对标“十四五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,充分挖掘查找科技创新的难点痛点,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,制定责任清单并层层抓好落实。

(五)强化规划实施监督

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针对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探索构建审慎包容的事前备案和事中事后监管方式,注重防控化解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大风险挑战,实现发展质量、结构、规模、速度、效益、安全相统一。

相关附件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相关信息